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平台链接 > 学术刊物 > 过刊下载 > 2020年 > 第六期 > 经济法视野

公法论坛

  • 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的适用情形及其区分——对《立法法》第45条第2款和第104条第1款的比较分析

    摘要:我国《立法法》第45条第2款和第104条第1款分别规定了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的适用情形,但只对其进行语义分析却难以对二者作出实质区分。除开立法技术因素,该问题的形成还与人们对国家权力结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法律解释权的认识偏差有关。解决对策是,首先必须明确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具体应用法律所遇到的各类需要解释的情形。其次,第45条第2款规定的两种情形应视为立法解释的保留事项,并作限缩性解释。最后,采...
    周海滔 1-11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国有企业监察对象的界定——兼论监察法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

    摘要: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掌握企业控制权,在经营活动中通过让渡国家权利谋取私利,致使腐败案件滋生,被称为“内部人控制”。国家监察是抑制“内部人控制”,预防、控制腐败的有效方式之一。国有企业承载的公权力包括来源于政府权力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权力,以及来源于全国人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权”的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权力。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中,委任制、聘任制及选任制领导人员及经授权行使上述公...
    明星星 12-19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依清单行政:“清单制度”建设的新进路?

    摘要:在当前“清单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清单之外无权力”等声音不绝于耳,这意味着行政机关应严格地依照清单来行使行政职权,即“依清单行政”。“依清单行政”错误地认为清单作为行政职权行使的依据具有“合法性”,盲目地迎合政策导向.就清单自身而言,清单编制工作的实践样态使清单达不到作为行政职权行使依据这一要求 就合法性与效能性而言,“依清单行政”与职权法定相抵梧,无益于行政治理能力之提高,事后的司法审查...
    陆泉旭、刘启川(指导) 20-30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刑诉法修改背景下检察机关侦查职能配置研究

    摘要:检察机关侦查职能的配置调整是新一轮司法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检察侦查权内涵与外延的调整,将推动检察机关诉讼职能的转向。然而我国当前对检察侦查职能转向后的理论研究未予以充分重视,以极端工具主义的思维将侦查权与职务犯罪调查权实质化等同并不利于检察侦查职能的正确定位。在侦查职能配置中需要对传统理论与实践的误区予以澄清,既要在理论上明确侦查职能的定位,重塑造检察侦查权的运行理念,又要在实践中强化检...
    潘鑫 31-38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学术争鸣

  • 危险接受的刑事归责界限

    摘要:危险接受的核心问题是行为人是否应对其不法行为承担责任,以及被害人对风险的认知能否排除行为人的不法。对该问题的不同处理路径可追溯至同一问题,即自我决定权的边界。自由主义和家长主义作为影响自我决定权边界的两大主要价值立场,在规范层面上影响危险接受的处理结果,但路径各有缺陷。软家长主义作为中间性价值立场强调对被害人“明知”的意思表示真实性和自愿性的判断,通过设置严格的评判标准,确认被害人真实意...
    柳安然 39-47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家庭自治困境下的未成年人监护国家干预立法完善

    摘要:未成年人监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石。基于未成年人监护家庭自治的现实困境、儿童人权保护的需要以及国家保护义务的要求,有必要完善相关国家干预立法,合理区分国家干预和家庭自治的边界。当前我国对未成年人监护的国家干预存在干预组织职能分工不明确、事前防御不足、干预措施体系不完备等问题。综合比较各国相关立法经验,建议今后立法可确立儿童最大利益指导下的适当干预原则,健全行政干预和司法干预有序衔接的干预组...
    谈婷、夏吟兰 48-57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利益衡量视角下仲裁员信息披露标准研究

    摘要:关于仲裁员信息披露,当前仲裁实践中存在的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均有不足之处。而主客观标准融合的现象,其实质是仲裁员信息披露背后所涉及的利益趋于平衡,具有合理性。从利益衡量的视角看,仲裁员信息披露标准的选择,应以对有关信息做类型化分析为基础,并根据信息的类型分别匹配不同程度的披露标准,如此方可较为精确地实现当事人、仲裁员和仲裁机构三方利益的平衡。仲裁员信息披露的标准可细分为四个具体标准,其具体...
    陈国欣 58-71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提高民事证明标准正当性的经济学分析——以《民诉法解释》第109条为视角

    摘要:《民诉法解释》第109条将“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引入民事司法的立法决策引发了争议。这种争议的产生可归因于我国证明标准理论的不完备和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制对象不明。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可以揭示提高民事证明标准的三个实质性依据,即在证据成本允许的范围内降低错判概率以及平衡民事诉讼中不对等的主观实体风险和客观实体风险,从而贯彻平等原则。经验分析表明,第109条并非完全不具备正当性,但若要采用“排除合理...
    李剑林 72-84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标准必要专利禁令救济规则比较研究

    摘要:尽管标准必要专利权人可以寻求禁令救济,但由于标准的公益属性以及FRAND承诺的约束,禁令的获取应受到限制。关于标准必要专利禁令救济的适用条件,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司法辖区尝试从不同的路径寻找方案。美国对标准必要专利禁令救济的适用一直采取严格限制的态度,这不仅体现在eBay案确立的“四要素”规则上,也体现在对“专利反向劫持”的突出关注上。在欧盟及其成员国,涉及标准必要专利的禁令救济规则经历了从“橙皮...
    刘健 85-93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反垄断法视角下职业体育赛事产品的相关市场界定研究

    摘要:赛事产品相关市场的界定是职业体育反垄断法实施的关键。结合赛事产品特点,对于赛事产品的相关产品市场应从需求替代方面进行界定,而对于赛事产品的相关地域市场应从供给替代性方面进行界定。从欧美等职业体育发达的国家来看,赛事产品的相关产品市场是单一赛事产品市场,与现场娱乐产品及赛事转播产品不能归为同一产品市场;赛事产品的相关地域市场则是该赛事所在的城市。关键词:反垄断法职业体育 赛事产品 产品市场 地...
    李四红 94-103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学术争鸣

  • 大学学术自治的司法审查——基于“于艳茹案”的延伸思考

    摘要:法院援引正当程序原则审查大学自治行为,是救济大学成员权益的有效路径,“于艳茹案”亦遵循了此路径。然而该案中北大败诉并不意味着其行为毫无正当性基础可言。大学作为承载科研职能的机构,应与从事学术工作的研究者相同,享有学术自由。大学的学术自由体现为学术自治权,即大学针对学术事项的自主决定权。因大学被认定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其自治行为是法律授权行使的行政行为,且对学生权益具有重要影响,故大学自治...
    芮雪晴 第115-126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行政证明的应用、困境与优化

    摘要:行政证明是指行政主体出具的能够证明身份、资质、事实的证明,往往作为其他事项启动或认定的重要依据。证明开具耗时等原因导致行政相对人“办事难”的现象层出不穷。为此,各部、各地政府开展专项清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带来新的现实困境,如行政证明开具程序不明晰、行政主体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告知承诺制度对应的惩戒手段不足等。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证明设定顶层设计的欠缺。唯有通过顶层设计明...
    贺昱辰 第127-137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争鸣与思辨:“一般应当”内涵的理性认知

    摘要:《刑事诉讼法》201条中“一般应当”是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首次出现的表述,在内涵解读上存在诸多争议。从方法论上看,诉诸于法解释学展开的“一般应当”的内涵探究未能摆脱刑事诉讼法解释学之流弊,进而出现解释乱象;规范分析法学视角下的“一般应当”分析证实了立法技术层面的失误,此亦为何法解释方法失语的原因。为避免“一般应当”的内涵解读陷入理论无解状态,应当打破传统刑事司法理念的禁锢,以把握刑事诉...
    唐露露 第138-147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摘要:确认之诉作为行政诉讼类型的一种,主要体现在《行政诉讼法》就确认违法与确认无效判决的规定中,通过确认行政行为违法或无效的方式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然而关于确认之诉所保护的合法权益范围,尚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确认之诉所保护的合法权益可以界定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其关系着确认之诉的制度构建,决定着确认之诉程序的启动。基于确认利益对确认之诉的重要性,本文将重点研究确认利益的具体范围,以及确认利益的司...
    徐泳和 第148-155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国际商事调解制度发展中我国法院的角色定位

    摘要:《新加坡调解公约》回避了调解协议执行力来源的问题,对于缔约国国内法院的定位较为暧昧。因此,国际商事调解制度的立法须预先梳理调解与司法权之间的关系,更需重新审视本土的调解制度。纵观商事仲裁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仲裁裁决“准司法”效力的获得离不开司法机关态度的转换。未来,我国在相关立法活动中应对国际商事调解制度的完善予以足够的重视,需要为法院作为主要推进方介入并通过双轨制为司法态度转变预留出合...
    柯华 第156-165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邮编:100088传真:010-58908060            Email:yyzhk@cupl.edu.cn

Copyright©2021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