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经过流变的报应理论,具有限定刑罚的积极意义,但是容易造成刑罚的浪费;功利理论具有预防犯罪、轻缓刑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容易造成为了预防犯罪而罚及无辜的现象。两者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刑罚正当化的根据。以并合理论作为刑罚正当化的根据,具有逻辑的妥当、现实的印证、学理的支撑等优势。在并合主义内部,应当选择以报应划定刑罚上限,然后充分考虑预防目的的并合类型。同时,并合理论也应具体落实于刑罚的制定...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摘要:不能犯指的是,行为人在一定的认识错误下或一定的客观现实下实施了根本不可能完成犯罪的情形。古今中外针对不能犯可罚与否之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外乎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两大立场,其间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以主客观相统一视域下的法益侵害原则审视不能犯问题,应当果断废弃不能犯的可罚性之建构,在诸如中国处罚预备犯的场域内,若不能犯行为构成犯罪预备,则以相应罪名的预备犯论处。事实与价值的二元方法论启示,社会权...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摘要:扩张解释与类推适用的区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过去种种学说并没有指出问题的关键,在德国语言哲学基础上所建构的德国诠释学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解释路径,即类型化思维。不同于以往的封闭的概念化思维,解释者在刑法规范语言基础上,通过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考量,构建一个介于事实与规范、当为与存在之间的具有包容性的类型,帮助我们发现法律规范背后的真实法律。借助类型确立...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摘要:对于未必故意与有认识过失之界限问题历来存在着重大争议,归纳起来大体有两类观点:其一,去掉意志因素之界定;其二,带有意志因素之界定。行为人为实现其所“欲”,而引发了一个事态的因果流程,虽然行为人并不想实现这个流程中的附随情状,但毫无疑问这个附随情状的发生完全是由于行为人有意启动这个因果流程导致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行为人确实是故意的。但是因果流程启动之故意和危害结果之故意毕竟还是有所不同的,...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摘要:近年来,司法实务中不时发生不具有间接正犯性质的教唆、帮助自杀的案件。尽管司法实践中将其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但关于此行为应否予以刑法规范之否定评价及其相应理论依据问题,在学界中还存在争议和探讨空间。自杀行为的合法或违法之定性在诸多方面难以合理证成,“法外空间”于逻辑自洽上具有强大优势。同时,单纯的教唆、帮助自杀行为因其具有法益间接侵害性而具备刑法规制的应然性和可能性,域外软性父权主义的理论经...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摘要:作为一种新类型的犯罪,学界对于影响力交易犯罪的法益界定依然是众说纷纭。目前通说的观点主要是将影响力交易犯罪的法益置于贿赂犯罪的法益之下进行解读,但事实上影响力交易犯罪并不属于贿赂犯罪的一种,因而采用职务行为廉洁性、不可收买性、公正性的学说来界定影响力交易犯罪的法益在说理上均存在诸多疑问。而将“职权影响力”作为影响力交易犯罪的一种独立法益,不仅可以回应其他学说的疑问,还有突出影响力交易犯罪...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摘要:终身监禁是不人道的刑罚措施,《刑法修正案(九)》对其进行规定是不合理的。预防犯罪的目的不需要也不应当由终身监禁来承担。终身监禁不具备刑罚正当化的根据,其只会增加刑罚的残酷性,不符合责任主义原则,也不符合慎用死刑的刑法理念。终身监禁的残酷性不低于死刑,由终身监禁来替代死刑,不仅违背了人权保障,而且不利于当代我国刑法改革的趋势,应当予以废止。关键词:终身监禁 刑罚的正当化根据 重刑主义 替代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