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平台链接 > 学术刊物 > 过刊下载 > 2024年 > 第一辑 > 特稿

特稿

  • 《法大法律评论》卷首语

    内容详见附件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近代汉语法学词汇生成中的语言障碍

    摘要:近代汉语法学词语的生成,不只是法学专业现象,也是复杂的语言现象,更是复杂的政治现象。本文围绕近代法学的词汇创制,就四个语言现象作出分析,试图揭示汉语法学词汇生成、中国法学知识成长中的语言障碍:一是“词穷语尽”,汉语因其以单音象形、文学联想为特征,并不注重客观事物、概念体系与词汇体系之间合乎逻辑的同构关系;二是“囫囵吞枣”,国人有重词汇轻概念的语言习惯,望文生义地将词汇混同于概念;三是“随...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专题一:法治及其基础

  • 中西视野下的自然法:比较与思考

    摘要:西方自然法内部可以划分为三个略有不同的派别。第一个派别是斯多亚—罗马法学派,这一派认为自然法是宇宙理性的造物。第二个派别是阿奎那的基督教神学自然法,这一派认为自然法是上帝理性的命令。第三个派别是古典自然法学派,这一派逐渐将自然法世俗化,并创造了自然权利学说。中国本土文化中也有自己的自然法思想,仁爱原则、道义原则、礼让原则、是非原则和诚信原则,是儒家伦理学的五大原则,也构成了中国本土自然法...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发展型国家气候法治的结构与挑战

    摘要:我国的气候治理依赖于一种发展主义路径,其将制定和实施气候政策的权力交给管理工业事务的政府部门,并允许它们通过使用宏观经济措施改变产业和能源结构,以实现气候目标。这在我国的气候治理法律框架中得到了体现。目前关于气候变化的成文法规范分散在包括环境、资源、产业等多项立法中,甚至在民商法中也能找到相关条款。这些规范授予了行政机关大量的管理权限,却很少规制其在未履行相关职责时的责任。就算正在起草阶...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从普法运动到法治教育:普法中的国家主义立场检视与更新

    摘要:普法是实现社会法治化治理的重要环节,国家是普法的缺省主语。以历次普法为材料,开示普法过程中的国家主义立场,分析国家主义对普法的目的、内容和开展模式的塑造及其作用与后果,有利于廓清我国普法的性质与发展方向。运动式普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建构法制权威,从依法治国中获取合法性。普法运动使公民法律意识呈现从“赋魅”到“知情祛魅”的变化过程。历次普法规划在内容上体现出明显的国家主义立...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专题二:效力研究

  • 区块链提单的物权效力研究

    摘要:区块链提单已经登上国际贸易舞台。与传统的“中心化”电子提单相比,区块链提单通过非对称加密、分布式记账等技术实现了“去中心化”,更加符合物权支配权与对世权的属性,但其是否能够具备法律意义上的物权效力尚须经过功能等效原则的检视。依据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相关立法,提单物权效力的核心规则包括将提单交付拟制为货物交付,以及明确提单表彰货物所有权规则;其要素可被归纳为提单的信息完整性、可占有...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民事公益诉讼预决效力的展开与重塑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0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将证明效和争点效作为民事公益诉讼已决事实对后续私益诉讼发挥预决效力的理论基础,然而这种混合模式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在实践中也增加了法院的适用难度。鉴于公益私益衔接案件在程序保障方面的特殊要求,其预决效力不宜沿袭民事私益诉讼之间的免证效立场,而...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动态系统论视阈下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识别标准研究

    ​摘要:为回应司法实践中涉强制性规定的性质识别难题,《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30条第2款尝试给出指引,将认定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时所需考虑的要素加以罗列。此种要素列举的方法与既有的裁判方法相似,又与动态系统论的方法相近。考虑到《民法典》中已有规范认可动态系统论,且动态系统论本身就是服务于法的具体化的方法论工具,故而可以考虑以动态系统论的方法破解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识别困境。运用动态系统论的方...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夫妻股权的归属及单方处分效力问题研究

    摘要:夫妻股权的归属及其单方处分的效力在学界和司法实践中引发的争议不断,这是由婚姻法与商法规则背后的价值冲突、股权财产属性与人身属性之间的联动关系及家事类商事纠纷的特性所决定的。根据未登记为股东的一方是否实际介入公司治理并获得公司及其他股东的认可,可将夫妻股权共有分为资产收益层面的静态共有和经营管理层面的资格共有:对于前者,在正常生产经营范围内,公示方擅自处分股权构成有权处分;对于后者,公示方...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学术争鸣

  • 论审判中心视角下侦查程序的完善

    摘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必然要求法院审理查明案件事实,侦查主体全面、客观地收集证据。同时,审判阶段定罪证明标准的实现,也要求侦查主体比照法院审判中适用的标准展开工作。以审判中心为视角来看,当前存在侦查取证不规范、证据材料证据能力的审查机制不完善、侦查绩效考评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为有效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实现侦查取证的规范化,完善证据材料证据能力的...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行为对象三元划分下的财产性利益个别研究——以盗窃罪为例

    摘要:对财产性利益是否属于财产罪的行为对象这一问题的研究存在概念混淆和理论误解。将行为对象划分为用语行为对象、要件行为对象、实际行为对象,有助于在提升刑法解释的灵活性的同时捍卫罪刑法定原则。对财产性利益进行“单个引入、单个分析”,能够避免过去“先定义引入、后统一分析”的研究范式的弊病。盗窃罪用语行为对象的标准是:具有管理可能性,具有价值性,被合法所有或享有;管理可能性包括事务管理可能性和物理管...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论合同解除后返还清算与违约责任之衔接——以违约导致合同解除的情形为分析对象

    摘要:合同因违约解除后,标的物的变化在逻辑上可分为利益维持型、利益增量型与利益损耗型。增益的分配与损耗的承担皆需要实质理由。由于《民法典》第566条第1款在文义上未体现任何评价因素,该款本身无法提供分配增益或承担损耗的实质理由。又因为返还清算的法效果对称发生,双方的返还皆等价对应,不妨限缩返还清算的法效果,故将分配增益与承担损耗的重任交与足够考虑合同履行情况的违约责任规范。这样一来,恢复原状的法效...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责任财产保全与债权实现: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的两种构造模式

    摘要: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存在两种理论定位:一是为多数立法例所采的实体定位,该定位下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独立于执行程序,主张撤销者债权无需到期,保全范围及于成立于诈害行为前的所有债权;二是以德国法为代表的执行定位,该定位依托执行程序,适格撤销权人需取得执行依据并证明强制执行无法使其完全受偿。实体定位以保全责任财产为目的,当债务人濒临或陷入事实破产,债权人群体对责任财产间接的价值支配力外显,债务人在作出...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民法典》第137条第2款第2、3句评注

    ​ 摘要:从文义上来看,《民法典》第137条第2款第2句第1分句并非对本款第1句到达标准的具体化,而是特别规定。本款第2、3句采用了“指定/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立法模式,对于“数据电文”“指定系统”等来自相关示范法、公约的术语的解释可以参考其规则、说明与判例。但考虑到相关国际示范法、公约与本款第2、3句的实质性区别,在生效时间的认定上,仍须立足于我国民法体系下的基本原理。本款第2句第1分句应被目的性限缩为相对人...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书评与译作专栏

  • 时间结构中的法学——《法学的知识谱系》阅读札记

    摘要:法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或者说,法学是不是一门科学,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立场和方法来研究法学,中国的法学应该向何处去,这些是《法学的知识谱系》一书关切的核心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法学的知识谱系》在跨越三千年的思想史脉络中探求法学知识成长的“密码”。该研究显示,法学的知识是理论的,但它的指向是实践的;法学的理论是多元的,但却未必是混...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法律科学与法政策学

    摘要:作为法律科学的一部分,法政策学是关于法秩序中应然事物的学说,它是对既定法律状况的批判研究,以及在法律状况经不起检验时,对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提出建议。法政策学虽然与政治学有密切关联,但它有自己的独立领域。对未来法的研究曾在18世纪被冠以自然法之名,而到了19世纪,即便主张法律自然生长的代表保守倾向的历史法学派看似排斥了面向法律创制的法政策学,但实则也需要法政策思维的补充。法政策学如果想要成为...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名家治学谈

  • 学术、国际发表与人生行思

    作者简介:刘孔中,新加坡管理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治学,博观约取,勇攀高峰;为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席志国教授访谈

    访谈对象:席志国,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商经济法学院民法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法学民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物权法学研究会理事。德国波恩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英国华威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获评第七届中国政法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物权法、债法、民法总论。曾于《研究生法学》2004年第3期发表论文《民法典随感》,2005年第1期发表译文《Dieter Schwab:人格权之侵害与慰抚金》。...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法学教育专栏

  • 数字时代法学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摘要:数字时代就是指当下数字技术弥漫社会与法律的时代。它并没有取代“现代”;现代化与现代性的任务或课题,需要我们继续解决。数字时代法学教育有六个观念方面的基本目标。第一,包括四层含义的人文性:以人为目的;与现代社会相一致的公民教育;帮助学生获得人生的意义;对法律、法学与文明、文化关系的恰当认识。第二,包括三方面内容的批判性:多向度、反事实、复杂性。第三,包括四层含义的责任心: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后...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11
1
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邮编:100088传真:010-58908060            Email:yyzhk@cupl.edu.cn

Copyright©2021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