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平台链接 > 学术刊物 > 过刊下载 > 2013年 > 第三期 > 学术争鸣

学术争鸣

  • “民间矛盾”与死刑限制——一则司法解释的规范性解读

    摘要:《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将因民间矛盾激化的杀人案件与社会上的其他杀人案件进行了区分。判例立场将《纪要》作了扩大化理解:适用范围从农村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迁延到了包括城市的恋人、同事、相邻商贩关系中发生的故意杀人案件。这种扩大理解的倾向具有社会学、犯罪学、生物学等方面的依据。在"民间矛盾"规范理解中,相互间身份关系的特殊性与系争矛盾的持续性互为表里,划定了"民间矛盾"的...
    徐然 第1-9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寻找失落的权威——对中国传统权威秩序的现代考察

    摘要:传统中国社会存在一种稳定的权威秩序,即由"自然"之法、礼和实在法组合而成的三元同构的权威秩序。但是由于"五四"之后我们对传统的反叛和对源于西方的现代性的热切追求,使得我们忽视了建构一套中国自身的权威秩序所需的传统渊源,以致我们当代中国的国家建构和法治建设均面临一个重塑权威的问题。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权威秩序的现代考察,为当代中国权威秩序的型塑提供更丰富的建构资源和智性启发。关键词:权威 传统 “...
    董政 第10-17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宋代的“断由”制度研究——基于《名公书判清明集》的考察

    摘要:宋代的"断由"是官府为了防止"健讼"以及为后来可能发生的针对某物或某种人身关系的诉讼而提供的一种凭证文书,具备书证性质。兼具"法意"、"人情"、"定夺因依"三个方面的形式特征。"断由"起到了抑制宋代司法"健讼"、"妄诉"之风,提高判案效率,抑制"滞讼"现象,约束官吏的审判行为等作用。但"断由"制度与"越诉"之法存在不协调之处,其中也可能记载错误的判决。关键词:断由 形式特征 健讼 不足 判决理由
    朱磊 第18-31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格式合同及其规制——一个“成本—收益”的分析思路

    ​摘要:格式合同适应现代社会而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交易成本、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了社会福祉,但其亦有违背公平的因素。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对格式合同进行分析,遵循规制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经济学均衡规律,对格式合同的规制应该具体区分是垄断性领域的格式合同还是竞争性领域的格式合同,是商业合同还是消费者合同等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控制,同时运用立法、行政、司法、行业自律等不同的方法进行规制。关键词:格...
    魏晓东 第32-39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证据客观性辨析——以证据概念大辩论为主线

    摘要:概念和属性是理论研究中一对不可分割的范畴。在我国证据法理论体系中,证据的客观性问题体现着人们对证据是否是事实,是否具有“真”“假”属性的理解,也体现着人们对证据与证明对象间关系的认识。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区分证据客观性的内涵是可取的,而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不同层面看待证据的客观性问题,则会在根本上颠覆对于证据乃至证据属性的理解。证据法体系要求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待上述问题。关键词:证据 客观性 ...
    阚道祥 第40-49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实务研讨

  • 群体性诉讼中法官职权化研究——以当事人确定环节为中心

    摘要:为维护现代法治的正当性,并维系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合理的群体性诉讼模式应当有别于传统诉讼结构的当事人主义,而需要适当增强法官的职权。群体性诉讼模式相较于传统诉讼模式的一大特点便是群体一方以"少数代表多数"的方式参与诉讼,而如何确定代表群体进行诉讼的当事人则显得尤为关键。在这一重要环节上,应当凸显法官推动程序进行的职权,以使其能够承担起保护群体当事人个体权益,提高诉讼效率乃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张家祺 第50-56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论婚姻登记程序瑕疵及其救济途径

    摘要:现实中,婚姻登记程序瑕疵有多种产生原因,如有意而为或无心之过等等。对于兼具公私法属性的婚姻登记程序瑕疵纠纷的案件,当前我国立法仅规定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绝对化地排除了民事解决途径的存在,这远远不能满足婚姻登记纠纷的需求。而立法中绝对化地列举了婚姻无效及婚姻可撤销的情形,使许多不在列举范围内但又难以承认其有效性的婚姻登记游离在法律的规定之外。只有在民事诉讼中建立起婚姻成立与否之诉,行政救济上...
    宋佳瑜 第57-69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裁量基准效力研究

    摘要:自裁量基准制度创立以来,在实践中便面临着内外交困的效力困境。裁量基准效力包括内部效力和外部效力。在内部效力上,裁量基准通过其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不仅产生事实拘束力,而且产生法律拘束力。在对行政相对人的外部效力上,不同属性的裁量基准对公民权利和义务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裁量基准作为解释性的行政规则,在将细化的标准运用于具体的案件以规范行政裁量权的过程中,必然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重大影响,...
    张恩典、孙凯、何志辉 第70-81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研究的二元视角——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性质谈起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民族区域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权是民族权利和地方自治权力的统一,没有自治权,就没有民族区域自治。因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有效落实,是合理构建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基础。同时,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中国法概念,民族区域自治权是民族权利与地方自治权力的统一。基于完善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权的理念,要进一步理顺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不仅要合理安排自治权力,还要不断优化...
    朱智毅 第82-90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乌木的法律性质与所有权归属刍议——评四川彭州“天价乌木”案

    摘要:从解释论的基本立场出发,乌木不属于文物、矿产资源,也不属于埋藏物,而天然孳息论有违基本事理,也与我国相关现行法规定相悖。乌木的法律性质属于无主物,发现者可通过先占取得所有权。确定乌木所有权归属亦有助于促进民众私权观念的理性觉醒。关键词:乌木 埋藏物 天然孳息 无主物 先
    谢晓松 第91-100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论危险驾驶罪罪过形式之争——兼议对该罪疑难问题的处理

    摘要:危险驾驶罪是抽象危险犯,危险驾驶行为与其所带来的抽象危险具有一体性,行为人对危险存在认识而故意实施危险驾驶行为的,是放任了危险的发生,因此危险驾驶罪的罪过形式为故意。对危险驾驶罪罪过形式的研究,应当以实然论证为主,不能以应然的论证取代实然论证。否定危险驾驶罪罪过形式为故意的观点,没有意识到抽象危险与结果犯之实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别及其对犯罪主观方面的影响。危险驾驶罪为故意犯罪,并不违背刑法...
    祁同飞 第101-111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域外视野

  • 论罗尔斯政治哲学中的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罗尔斯教授积二十年之功写成的《正义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著作之一。罗尔斯创造出独特的概念和理论方法用以探索平等的理论,论证"作为公平正义"的体系。他的理论包含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并以博大的胸怀对平等问题进行着一种更高层次的哲学观照。正义原则以平等为核心,用以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调整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对罗尔斯政治哲学中的平等思想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当代中国面临...
    王天楠 第112-119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论意思自治于动产物权法律适用中的限制

    摘要:在决定动产物权的法律适用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之第三十七、三十八条并非未明确对意思自治进行限制,这不意味着我国对于意思自治毫无约束而使其能够随意扩张适用范围。实际上,在整个法律体系中仍存在各种对意思自治进行限制的规定,比如通过排除意思自治,根据当事人意思选择法律,意思自治适用范围的例外等方式对意思自治在动产物权领域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制。然而,该法第三十七、三十八条也的...
    许璐 第120-129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纪念德沃金专题

  • 致谢德沃金

    摘要:这是一篇罗纳德·德沃金的悼文以及他对法理学贡献的概述,也是2013年6月5日(星期三)我在伦敦圣·约翰·斯密斯广场的德沃金教授追思会上发言的书面稿。这个评价涵盖了德沃金对审判的看法、正确答案的理论以及律师、学者和法官对法律整体负有义务的观点。这篇悼文还提及了我将之称为德沃金法理学的主线的观点:法律推理是道德推理的一种形式,而且在《刺猬正义》中,这个观点把所有以上观点和关于"尊严"统一的的想法联系在了一...
    Jeremy Waldron、钟驰名 第130-132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 法哲学是一种怎样的事业

    摘要:从法哲学讨论的发展看,围绕一般性法哲学事业本身的反思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但这一争论却并非论述重点。一般性法哲学,可以被视为一种严肃的反思性事业,在此基础上探究从这种反思性事业本身的性质出发,其究竟应该是描述性的还是证立性的?进而回答了三个问题,即描述性法哲学中的"描述"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是可能的?如果是可能的,这种事业的价值在哪里;如果不可能,那么一般性法哲学会呈现出何种面貌?经分析可...
    沈宏彬 第133-146页 [查看摘要][下载 ]
    [下载次数: ] |[阅读次数: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邮编:100088传真:010-58908060            Email:yyzhk@cupl.edu.cn

Copyright©2021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