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举行“弘扬教育家精神 老干部讲院史”师生座谈会

日期:2024-12-02    浏览:

2024年11月19日,研究生院组织召开“弘扬教育家精神 老干部讲院史”座谈会。本次座谈会由研究生院退休干部伊夏年主讲,研究生院副院长李嵩、毛洪涛,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在校研究生代表参加会议。座谈会由研究生院副院长李嵩主持。

会上,李嵩对伊夏年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她强调,“教育家精神”是研究生院的宝贵财富,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此次座谈会不仅是对学校、对研究生院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教育家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随后,伊夏年老师介绍了研究生院的建院历史,分享了与张晋藩老师共事期间的难忘经历和深刻感悟。他指出,张晋藩老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对我校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建立、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与会师生提问环节,伊夏年老师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聆听老干部的讲述,深刻感受到了研究生院厚重的历史底蕴,体悟到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身上所展现的教育家精神,这些故事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启示,也是激励自身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奋力前行的动力。

座谈会最后,研究生院副院长李嵩进行了总结。她指出,研究生院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希望全体师生能够继续发扬教育家精神,传承研究生院优良传统,为法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参加座谈会的研究生代表的感想:

听完伊夏年老师口述的校史,我深感学校今日之成就来之不易。每一步都凝聚着前辈们的汗水与智慧。这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份传承。它激励我们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后来者,应继续发扬前辈们的奋斗精神,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份历史,是激励,也是责任,让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张佳微

听完伊夏年老师关于学校建校历史的讲述,感触颇深。伊老师分享了研究生院的组建历史,讲了学校最初的艰辛历程,尤其是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如何一步步从全国各地找到合适的人才,建立起如今的优秀教育团队。我深刻感受到老教授的无私奉献精神。

——吕海燕

聆听伊夏年教授讲述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的历史,我深感震撼与自豪。他带我们穿梭于时光隧道,见证了研究生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历程。伊夏年教授不仅阐述了学校独特的学术传统与精神风貌,更强调了作为法大人的责任与担当。我仿佛看到了前辈们不懈奋斗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追求卓越的热情。这段历史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激励我不断前行,为法治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王梦雨

聆听伊夏年老师讲述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的艰辛创业史,我深受感动。在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老一辈法大人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政法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集众家之所长,补己之短,创新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奋斗精神和教育理念,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作为新一代法大人,我们应珍惜当下,努力学习,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昱惠

通过伊夏年老师的讲述,我们了解了法大研院的办学历程,深刻感受到了法大忠诚担当、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奉法图强的办学传统。我校研究生院院史不仅能够体现学校的学术发展史,也是代代传承的教育家精神传承史。作为法大学子,我们将秉承“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不断提升自我,致力于学术研究。

——韩依然

今天上午跟随伊夏年老先生一起回顾了研究生院的建院历史,使我更明了了学校的建校史和建院史。1983年研究生院成立之时,师资紧缺,也需要为教育教学提供地域空间。但是当时的工作者和老师们不畏困难,创新成立了校内外导师组来培养学生。在建院史中,处处能看到“一切为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条件有限的时代,研究生院就已经在为学生提供优秀师资力量、良好生活环境和较全面的学习资源。这种教育家精神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一直在践行的,深刻触动了我,使我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机会,一定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不辜负学校的培养。

——董艾

今早有幸参与了伊夏年老师以“弘扬教育家精神,老干部讲院史”为主题的座谈活动,深感我校一步步地从过去的荆棘载途,迈向今日作为国内法学首府的康庄大道的不易。在听到最初135名新生带来的挑战、到83级师兄师姐们求学路上的不易、再至学校倾尽所有为莘莘学子提供求学环境,深感今日之幸福。最后借伊老师的寄语,努力向成为社会栋梁之才不断迈进。

——郑文哲

今天我有幸听到伊老先生的讲座,感觉收获良多。老先生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成立背景,校舍楼宇变迁,以及招揽师资、落实招生计划的困难等方面将研院的建院史娓娓道来,仿佛置身于那段筚路蓝缕的建院历程。通过老先生的讲述,我对法大研院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将以更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将法大的历史精神传承发扬下去。

——王坤

今天上午伊夏年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的历史,分享了老一辈的教育家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经过努力奋斗,逐渐打下基础,建立研究生院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张晋藩先生独创性地提出借用北大、人大、社科院等外校的导师组的办法,以培育初建的研究生院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有些留校教书或投身国家法治建设,也为学校和国家作出许多贡献。先生感慨,今天的环境比四十年前有了很好的发展,他殷切叮嘱我们新一代学子要立德做人,掌握知识、掌握本领,以建设法治化社会主义强国为理想目标。

——张秦海

伊夏年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将我们学校几十年走过的风雨历程娓娓道来,使我们研一的新生对校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校从1983年一校三院的体制,发展到如今的法学巨擎,离不开伊老师这样辛苦耕耘的奉献者,离不开数以千计的教职工夜以继日的付出。在早期,许多教授不图物质回报,辛勤讲学,在法大学子心中播撒知识的种子,这一点让我深感触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法大人的精神传承,是我们的心灵财富。我们的校园占地不大,但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这份精神的传承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昂扬奋进。作为法大学子,心怀理想,努力奋进,充实自己的知识,坚定自己的信念,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我们青春的应有之义!

——李心源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邮编:100088传真:010-58908060            Email:yyzhk@cupl.edu.cn

Copyright©2021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