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第二十七讲在海淀校区教学图书综合楼0916教室举办。
南开大学法学院刘鹏飞副教授应邀做《民事证据法学术论文的选题与写作》的演讲。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助理、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主任肖宝兴致辞,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曹建军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庄诗岳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谢凡博士后、刘子赫博士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谢妮轩同学、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小壘同学与谈。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博士后朱钰奇主持。
讲座伊始,朱钰奇博士后介绍了出席会议的各位嘉宾,重点介绍了主讲人刘鹏飞的学术和事业成就。介绍结束后,朱钰奇博士后邀请肖宝兴老师致辞。

肖宝兴老师指出,民事证据法学的研究至关重要,包括证明责任、证明力等经典领域,刘老师的讲座能为大家带来非常宝贵的经验分享和深厚的学识智慧。相信通过今天的讲座,大家一定能够受益匪浅,对民事证据法,学术论文的选题写作有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肖宝兴代表研究生院欢迎刘鹏飞老师回母校演讲,并预祝博士后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第二十七讲圆满成功。

在主题讲座环节,刘鹏飞老师分享了证据法学的发表现状。并提出要重视研究的垂直度,对某一领域持续性地关注。原因一是垂直度可以助力学术的知名度,如果垂直度高,就会很快在某一领域崭露头角。二是研究的垂直度集中,有利于申请课题。其次,研究要走向纵深化。从翻墙证据研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非常精妙。最后,在刊物选择方面,可以研究刊物的偏好。
研究经典问题的可能方向,一是本土化制度构建,包括法律解释和争议回应,二是对实践问题的有效追问,立足实务痛点,三是对常识性理解的再审视。
研究求“新”的支点,包括一是新技术和新现象的冲击,如区块链、海量证据、鉴黄意见、个人信息侵权等。二是新政策的冲击,三是本土化的知识再生产,四是跨学科视角。接下来,刘鹏飞老师结合自己有关证人出庭作证的论文,幽默风趣地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历程及心得体会。
讲座最后,刘鹏飞老师分享了科研心态,首先拒绝科研洁癖,再克服畏难情绪,不怕丢脸不怕改变,还要拒绝精神内耗。
在与谈环节,曹建军老师表示自己非常认同刘老师的观点,同时分享了自己对于选题的方式方法、研究的方式态度的体悟。庄诗岳老师表示自己从刘老师的讲座中受益颇多,对刘老师讲到的选题策略深感赞同,并认为心态的调整至关重要。谢凡博士后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指出青年学者应当时刻关注新事物,还应当拥有自己深耕的领域,在纵深与分散之间寻求中庸之道。刘子赫博士后分享了三点感受,一是在选题方面,例如真伪不明的反思;二是文章的风格跨学科,很有多科学的思维;三是在心态方面,向刘老师学习如何通过写作缓解自己的焦虑。谢妮轩博士从整个PPT构思出发,谈到应当从现象去挖掘含义,刘老师的文章有新的思考点,研究范式很有创造性。徐小壘博士谈到,刘老师的讲座引经据典,提醒我们在研究的时候,要深耕一个领域,注重研究垂直度的问题。在提问环节,中国政法大学周远航博士提问刑事笔录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力问题,刘鹏飞老师进行了详细解答。

随后,朱钰奇博士后代读了韩波老师对讲座的评议意见,并感谢刘老师为大家传经送宝。最后,与会嘉宾老师合影留念,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