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院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院概况 > 研院动态 > 正文

“学党史·思传承·知使命·行新篇”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研讨活动暨思政学科跨年段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顺利召开

日期:2021-06-24    浏览: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有效路径与育人机制,6月23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携手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第二中学、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在史家小学高年级部演播厅,共同举办“‘学党史·思传承·知使命·行新篇’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研讨活动暨思政学科跨年段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会议主题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策略研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冯洪荣,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贾美华,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副主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周林,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研究生副院长张永然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金利、顾瑾玉,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王欢、副书记洪伟出席本次会议,北京市中小学思政教师代表以及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参加活动。史家教育集团主任郭志滨主持本次会议。

“下好思政教育一盘棋,才能赢得教育改革的全盘胜利。”王欢在致词中说,每一阶段学生都有相应的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思想认知规律,要真正深入地进行一体化的探讨与研究,在各阶段按照不同的要点执行和落实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真感情,让学生从小打上红色的底子,“红孩子是我们党培养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目标”。


随后,史家小学四年级4班学生刘冠臣、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李珣同讲党史故事《真理的味道是甜的》。北京二中民法社团负责教师沙文茜从民法社团的基石、民法社团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民法社团的实践课程——模拟起诉状和参加民法社团的感受四个方面分享了二中民法社团的开展情况。

史家小学教师金少良关注如何利用现有思政资源促进教学活动,他说,要教教材转化为用教材教,课程教学止于教材否则学生眼界就会受到课程的限制。面对众多的教学资源,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选择多样的教学资源还要将它们和学生的生活产生联系,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北京二中教师张莹分析了不同学段的学情特点,小学关注生动的案例,注重感性认识;中学生则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进行理论的分析大学生存在个人主义倾向,因此要改变学生的思维局限性。说,从小学到大学,是一个爱党”到“知党”再到“信党”的过程

中国政法大学教师袁芳从思政课教学设计的角度提出,要以学生认识规律为依据,不同阶段教学目标需要有区分度小学注重学生情感的认同,激发亲切感中学阶段更强调通过知识的传授,在情感基础上引导学生实现认知认同大学的教学就转化成价值认同的培育,完成学生的行为认同。这是一个由知到行,知行合一的过程突出每个学段的侧重点,发挥各自优势。

随后基教研中心金利老师、顾瑾玉老师和三位说课教师一同开展了圆桌论坛讨论,基教研中心贾美华主任主持。

顾瑾玉提到,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学内容要注重衔接体现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阶段内容选择需要以学情特点作为依据。小学学段从“点”切入,让学生进行情感的启蒙;中学学段由“面”展开,帮助学生深化认知;大学学段进行“线”的梳理,纵向线索引导学生更好地建立价值认同与行为认同。

基教研中心教研员金利认为,思政一体化教研体现出教学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主题思想的统一性和方法策略的梯度性。三所学校和基教研中心在思政教研过程中,讨论出情感热爱、理性认同、理念坚守、行动自觉”的教学目标线,构建起“认知、接受、认同、信奉”的教学逻辑线。她说,一体化备课是一体化教研的重要抓手通过一体化备课实现了教学研究中的上下贯通、教学设计中的瞻前顾后和教学效果上的一脉相承。

最后,冯洪荣副书记对三位教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和肯定,鼓励各学校要更加主动地持续地推进一体化教学研究,在实践中提升教育改革质量和水平。

他谈到: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原因是,思政课是解决立德树人根本问题的关键课程。二、思政课建设的途径是纵向衔接(大中小幼)、横向贯通(不同学科)和家校社协同。三、开好思政课的策略是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邮编:100088传真:010-58908060            Email:yyzhk@cupl.edu.cn

Copyright©2021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