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大研院“向首任院长‘人民教育家’张晋藩学习 ”系列 > 正文
日期:2025-05-09 浏览:次
走进张蔼灿老师的居所,典雅而温馨,窗边的绿植生机盎然,书柜中整齐地摆放着旧照片。谈起在北京政法学院求学和工作的日子,张老师和爱人王遂起老师如数家珍。从学生到师者,从北京政法学院到中国政法大学,四十余载法大时光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也用言传身教践行着“一生一世法大人”的誓言。
“
岁月青葱,从学生到师者
1958年9月,盛夏的余热还未消散,张蔼灿捧着北京政法学院录取通知书,踏上了求学之路。彼时中央确定政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懂得阶级斗争知识,体魄健全,有文化,能劳动的政法工作者”,劳动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青年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劳动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1959年同学们在进京参加全运会的解放军昆明部队运动员的帮助下,自己挖土、拉墙砖,建造了美丽的人工湖“小滇池”,“小滇池”的风景也成为张蔼灿和王遂起两位老师心中法大校园“小而美”的缩影。张蔼灿回忆,小滇池是同学们课余时间最喜欢去的地方,每到周末都有三三两两的学生在岸边的垂柳和木槿花之间流连,或坐在湖岸上看书聊天,到了冬天还能在小滇池的湖面上练习滑冰。“下了课,徜徉在绿树果木间,一汪清水,假山亭台……到放寒暑假的时候人都走了,校园里没有了喧哗,静谧极了。真是田园秀美风景独好!”
1962年本科毕业后,张蔼灿延续了与校园的缘分,留在北京政法学院任学生辅导员。后因学校需要,秉持着“哪里需要往哪儿搬”的工作态度,张蔼灿调任学校的内部资料室工作。法学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当时教学案例的收集受信息渠道的限制,远不如网络时代便捷,加上公检法系统的高保密性要求,司法案例的获取往往需要老师们定点联系,张蔼灿便承担了这部分工作任务。一一对接联络,做好收集统计,在张蔼灿和办公室的老师们努力下,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高院等都成为了固定向政法学院发文的单位,提供对教学有用的资料。张蔼灿老师因工作上的突出表现,事迹被学院《政法元勋》报纸所报道。
敬业爱生,匠心独具
1970年,北京政法学院被撤销。1971年春节刚过,张蔼灿和爱人王遂起老师,以及同行的老师们一同踏上了南下的征途,在淮北的一处国营农场参与劳动,接受学习教育。一年后,夫妇二人一同被分配到安徽大学工作,一干就是七个年头。
候鸟南飞,终有归途。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他们送来了北京政法学院复办的消息,两位老师同一大批当年的老教师们一同回归母校,筚路蓝缕、艰苦奋斗,迎来了学院的重生。1979年,复办后的北京政法学院迎来第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张蔼灿老师也重新回到学校,在教务处学生科工作。
春风送暖,复办后的北京政法学院焕发勃勃生机。1983年中央决定在北京政法学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政法大学,并在同年成立研究生院。作为全国第一家以实体形式设立的研究生院,学院建设工作急需人手。1985年11月底,时任校党委书记的陈卓先生找到张蔼灿,向她讲述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和研究生院的建设需求,希望她能再次变动岗位,到研究生院参与工作。“身为党员,就是要服从分配,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张蔼灿老师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工作安排,调任研究生院,任年级主任、研究生工作办副主任,主要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
调任新岗位后,张蔼灿依旧一心扑在工作上。当时的研究生既有应届学生,也有不少已经参与工作的在职研究生、定向研究生,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要想落到实处并不容易。怕影响学生学习,张老师大多把谈心谈话工作安排在中午和晚上,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同学们服务。她回忆,当时她与王老师工作都比较忙,常常是家里近90岁的老母亲做饭照顾家里。王遂起老师评价爱人,“别人都是八小时工作之内要开会、做研究,她反倒午休时间是最忙的,经常要忙着做思想工作,辅导学生。”
铸魂育人,身教重于言教
谈起法大教师的特质,张老师和王老师不约而同地用“教书育人”来形容。“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分家的,当时我们的导师队伍,就是既教专业知识,也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张蔼灿回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成为张老师在研究生院工作的主线,如何提高党支部成员的思想认识、强化党员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她不断思索和实践的课题。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张蔼灿老师强调,研究生院十分重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她回忆,学校办学经费有限,在时任院长张晋藩先生的带领下,研究生院把研究生所有经费都用在了研究生的教育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上,为每个年级配备了一台电视机,方便学生了解国家大事,开拓视野,电视播放工作就专门交给了学生党员来负责。课余时间,几十人围坐在一起透过一方屏幕了解国家发展,思政工作也这样润物无声地展开。当时很多学生党员毕业后选择留校工作,补充学校教学力量,在其他岗位的学生也都干出了亮眼成绩。
“思政教育不仅在于我们口头上怎么讲,更重要的是看我们教师怎么做”,张老师认为学生思政工作中,身教应当重于言教,她也时刻用这样的标准来鞭策自己。作为年级主任,学生就业问题是她工作的重要内容。当时研究生的就业是由用人单位与学校通过函件来沟通,90年代研究生比较少,用人单位的需求量比较大,有时候一个学生会面临四五个单位的选择而纠结不定,此时张老师便主动向学生提供指导,告诉学生脚踏实地,到组织需要的地方去。她的几次工作调动,也正是这样党员模范作用的体现,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把每一份工作都干出成绩。
1998年初,张蔼灿老师正式退休,却依然惦念着学生。采访时向我们分享着学生近况,满是欣慰。如今的海淀校区,昔日的“小滇池”建起了图书综合楼,成为研院师生们学习工作的主要场所。谈起对同学们的勉励期许,两位老师说,“学校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希望大家能珍惜学习时间,在思想上不断成熟进步,早日成长成才,为党和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邮编:100088传真:010-58908060 Email:yyzhk@cupl.edu.cn
Copyright©2021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