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士后 > 学术活动 > 正文

“三合然后生”释义——博士后学术沙龙第十七期成功举办

日期:2023-03-21    浏览:

2023年3月19日下午,博士后学术沙龙第十七期“‘三合然后生’释义”在综合科研楼B611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博士后郜喆做主题报告,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吕明烜副教授进行主持与评议。数位博士后、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与了此次沙龙。

报告总共分为三个部分。郜喆指出,“三合然后生”是出自庄公三年《春秋穀梁传》的一段内容:“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指的是天子之生具有三个维度:母、父、天。因此,天子有“母之子”与“天之子”两种称呼。“天之子”是人间最为尊贵的称号,“母之子”则为卑号,只有“民之所归往”的“王者”可以承担天子的称号。《穀梁传》借此释天下人皆需葬天子的原因,即“举天下以葬一人”之义。因此,《穀梁传》中的“三合然后生”主要作用是解释经典。而对此命题的考察,需要进一步的挖掘。

首先,这个观念在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开。在《春秋繁露》中,“三合然后生”不再限定于天子之生,而是自然人得以生存的原因。其中,天为“万物之祖”,天与阴(母)阳(父)相参而生人。可称“天之子”的人,是“德侔天地者”,仅为天子一人。其他人德性不同,名号随之有尊卑之异,《春秋》的价值在于通过称号的表达,展现人的德性高低与爵位尊卑。总体而言,《繁露》与《穀梁传》的基本立场相同。而董仲舒以天为万物之祖的观念,盛行于战国时期。说明“三合然后生”的源头也是在战国儒家之中。

报告人认为,《大戴礼记》的《易本命》可以揭示儒家如何理解“天地生万物”。在《易本命》中,万物出生的时间皆由天所赋予,故“人十月而生”、“马十二月而生”。在天生万物的意义上,人与万物平等。而《本命》一篇则强调人的性命经由圣人立法,形成了具体的规范:如“八月而生齿”、“八岁而毁齿”、“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等等。这套数度规范是“冠、昏、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等“九礼”,即礼的秩序。圣人制礼之后,人的性命与万物有异。《大戴礼记·礼三本》言“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比起万物,人不仅有“天地”一本,还有“先祖”与“君师”二本。三者叠加,才有礼的文明秩序。这便是“三合然后生”的战国起源。此外,天地生万物也是战国诸子普遍承认的理论前提。除儒家外,道家与墨家也十分重视此理论的价值,并且产生了与儒家极为不同的旨趣。

吕明烜老师对郜喆的报告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本次报告是对“三合然后生”进行的观念考古,对理解汉代政治哲学及战国至西汉思想观念转型等问题有着一定的价值。但报告中仍然存在一些解释力较弱的地方,报告人应在思想观念转折处提供更为详实的论证。随后,参会人员也针对本次报告及评议的内容提出了问题,并与主持人、报告人展开讨论。最终,本次沙龙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邮编:100088传真:010-58908060            Email:yyzhk@cupl.edu.cn

Copyright©2021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