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5日下午,“慎刑思想与谦抑理念的比较考察”学术讲座在教学图书综合楼0512教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曲新久教授主持、罗翔教授召集,詹奇玮博士后做了主题报告,博士后徐永伟和刑事司法学院2021级刑法学专业博士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詹奇玮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慎刑思想沦为谦抑理念本土“注脚”的处境值得深思。“慎刑”和“谦抑”虽然都有倡导人道、宽容、轻缓的内容,以及抑制国家动用刑罚的意味,但近代以后中华法系的境遇和日本法律的转向表明,“谦抑”的提出与近代欧洲刑法抵制恣意性和干涉性的倾向是一脉相承的,它并非慎刑思想在近代日本“出口转内销”的产物。如果仅将“慎刑”作为“谦抑”的本土“注脚”,不仅忽略了中日法律文化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攻守之势”,也掩盖了谦抑理念的本土适应性与可借鉴程度。谦抑理念虽然在“重刑主义”面前更具针对性,但它未能顾及对社会情势的考虑,而且在刑法与其他手段的选择判断中,只是秉持了一种比较单纯的“效用比较”的功利主义立场,因而导致其呈现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坚持将谦抑作为刑事治理的优先指导理念,看似紧跟先进潮流,却未必紧密贴合本国的文化土壤和现实需求。慎刑思想在起源上是本土内生的,在内涵上注重结合社会现实情况,主张轻刑与重刑之间、刑罚与其他手段之间协同运用,在不轻视“形式公正”的同时追求“实质公正”,而且涉及到刑法的制度、体制和伦理等多个层面。慎刑思想不仅具备不同于谦抑理念的独特性,而且其精神和立场更具辩证性和多样性。所以,慎刑思想的正确定位应当是一种异于域外谦抑理念的,契合本土文化且拥有丰富历史实践的,对于我国刑事法治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优秀传统法律思想。
在主题汇报之后,武晓红教授和徐永伟博士后围绕报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曲新久教授对学术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就如何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如何正确理解中外刑事政策的差异,如何看待刑法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论述,此后,本次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