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9日,主题为“中国法治与世界法治”的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新年论坛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综合科研楼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法大研究生》编辑部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等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杂志社的30余名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会议,并就论坛主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北京大学法学院沈岿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高秦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洪雷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劳东燕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刘鹏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曙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解志勇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李居迁教授、霍政欣教授、柯华庆教授、施鹏鹏教授出席论坛。李曙光教授在开幕式中致辞,他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指出本次论坛旨在为全国优秀博士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随后,其强调博士研究不仅要有扎实的学术基础,还要有开拓的学术视野,否则只能浮于表面、坐井观天,无益于推动学术的进步和问题的解决。其认为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时期和互联网+时代,博士研究生们要关注时事热点,研究现实问题,进行学术研究时不仅要有中国眼光,更要有世界眼光。其接着提出了诸如僵死企业、熔断机制等一系列可供研究的课题,并对在场博士研究生加以鼓励,最后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论坛采取博士研究生发言、专家学者点评和自由讨论的形式展开,共分为四个单元,既有从法学理论上进行宏观演说,也有从部门法的角度加以微观剖析,专家学者就发言进行精彩细致的点评,在自由讨论阶段不时迸发出激烈的火花。
第一单元中,五位博士研究生分别就“法治中国概念的空间解读与国际助推力”、“国家理性法律表达”、“法治中国话语权”、“我国公法的域外价值”、“全球行政法”等问题进行了观点阐述。点评人沈岿、柯华庆教授高度赞赏了以上发言的创新性与独立性。沈岿教授指出反思法治中国不仅应关注前瞻性问题,更应反思历史;对法治中国的论证应从法治的概念等更为中立、具体的问题加以论证;并启发大家思考全球治理的行政法化等问题。柯华庆教授提出了法治中国的“衣服合体论”,表示与鞋子的合脚论不同,衣服合体则需要外部评价,否则就是飘在空中的理论,故研究法治中国必须着眼于解决中国的问题;并提醒博士在研究问题中应关注具体问题,落在实地。
第二单元刑事法单元中,四名博士研究生就“反恐立法”、“反恐活动中的酷刑”、“非法证据排除的继续效力”、“职权主义的实质真实观”等问题进行了发言。点评人劳东燕副教授、施鹏鹏教授对发言进行了逐一点评,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劳东燕副教授从我国反恐法与国际立法的不同立足点、我国刑法立法趋势、刑事政策以及如何看待敌人刑法四个角度进行了问题剖析。施鹏鹏教授提出越是优秀的论文所获得的回应越多,哪怕回应的都是批评,故其就文章研究主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文章结构体系等方面对发言进行了逐一点评。
第三单元中,五位博士研究生从“投诉举报制度”、“国际法治对中国法治的影响”、“美国学者的中国法研究”、“场外配资的无限可能”、“理清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以促进法治经济建设”等角度阐述了对“中国法治与世界法治”的理解。李洪雷教授一一评述了每位博士研究生的发言,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高秦伟教授从问题、方法和立场三个角度表示五人的发言提出了问题,但解决路径并不明朗;学术研究应批判借助实证的研究方法;以及博士期间的学习应在立足于本学科立场的同时,打破二级学科的束缚。刘鹏编辑认为本单元的发言选题吸引眼球、表现形式各有特色且论述内容有独到见解;同时指出文章应注意论点的准确性和充分性,好的主题不在于所研究问题的大小,而在于对学术推进的贡献力量。
第四单元是国际法学单元。五位博士研究生以“国际金融法”、“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国际反恐条约与中国反恐法”、“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制度”、“林业碳汇”等为视角进行了发言。李居迁教授以国际法规则的制定、适用和演变提出了国际法学研究的立足点,并指出法律人应在考虑现有方案利用的前提下,变主张为规则。霍政欣教授认为发言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的迫切性,但有些观点的建构性不足,欠缺客观数据支撑;并表示我国理论研究未跟上国家发展的速度,我国的政治构想亟待理论支撑。
闭幕式上,解志勇教授作总结发言,表示本次论坛公法领域不同学科的人从不同视角对“中国法治与世界法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产生了观点的碰撞与理论的共鸣,回应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争取法治话语权的现实背景,堪称是一场思想与学术的盛宴。他对与会博士研究生的发言予以了高度评价,提醒在座博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要在现有体系和中国现实中展开才具有价值。最后,他表示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希望能将论坛打造成品牌活动持续下去。